(资料图)
日前,据相关媒体报道,小米汽车已接近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该资质来自宝沃汽车。目前尚不清楚小米具体如何获得这张生产资质,有传闻说是走的特批,强行注销了宝沃的资质给了小米。
简而言之,倒闭且具有整车生产资质的车企,间接帮小米铺平了获取生产资质的道路。事实上,关于生产资质,一直以来都是掣肘新造车企业量产的一大关键因素,近年来,生产资质的审批更是难上加难。而从近年来,工信部、发改委等领导公开场合的发言来看,“合理”也成为了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性词汇。
比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林念修在去年就曾特别提出,引导重点地区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整车企业要突出重点布局,依托现有生产基地集聚发展,现有基地达到合理规模之前,不再新增产能布点。而这些放在如小米等新入局汽车制造领域的新造车企业来说,无异于加大了难度。
在此背景下,很多造车新势力都选择了相对容易的“代工”等模式,但该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此前宣布暂时无法交付的火星石科技(牛创新能源),就被认为是因为合伙人大乘汽车的生产资质出现了问题才导致无法按时交付。
而小米目前并未传出有代工倾向,似乎是要选择自己取得生产资质,自建工厂,走自主研发的困难道路。为此,小米不仅准备了首期投资100亿人民币,收购了数十家汽车产业链公司,还迅速组建了1800余人的造车团队。但也正因如此,小米的生产资质成为了业内关注的重点,几次传出因此而受阻。
目前,相对可靠的消息也就是去年10月,亦庄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披露的“预计小米汽车工厂于2023年6-7月获得汽车生产资质”的消息,不过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而从王化的辟谣以及上述接近发改委人士透露的消息来看,小米或许在获取造车资质这条路上虽然充满困难,但最终还是拿到了。
虽然小米汽车已经宣布将在北京经开区建设整车制造基地,并且规划了30万辆的产能,但面对的现实问题就是,小米汽车并无资质。而小米汽车的产品量产时间定在了2024年上半年,这就意味着,2024年之前小米汽车必须解决双资质的问题。发改委资质的管理权已经下放给了地方政府,获取这一资质对小米汽车而言或许相对容易,但要获得工信部的管理资质并不容易,需要对生产能力、产品一致性、售后等各方面进行全面评估。目前小米汽车生产基地还未完成土地平整工作,要想在2024年获得双资质,最佳方案就是收购一家有资质的企业。去年9月份就有消息称,北京市有关方面正在积极推动小米收购宝沃汽车生产资质,将宝沃汽车18万辆产能转入小米汽车项目。但收购资不抵债的宝沃,小米还是面临一定的风险。目前,宝沃汽车市场表现不乐观。小米如果收购宝沃,也要消化它的内部问题,必须面对资质背后的债务。
有趣的是,小米造车的核心点之一正是自动驾驶。而从此次上述博主与王化的“口水战”来看,小米造的车“像”保时捷Taycan(图片|配置|询价)的的消息也算不得是个好消息。当然,无法否认的一点是,近年来,电动化、智能化汽车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汽车行业不可逆的趋势,新能源汽车销量、渗透率持续走高也能说明这一点,一定意义上来说,小米再次成为了“风口上的‘珠’。
在压缩了后来者的生存空间。与此同时,大众、通用、丰田等传统车企在华电动化转型的攻势也在逐渐加强。即便是雷军赌上一生荣誉的创业,也免不了重新面临创业的难处。2月9日雷军在小米投资者日上提到了小米造车的未来目标:争取15-20年内进入世界前五。而对于出车时间是否太晚的质疑,雷军则表示,汽车是百年赛道,只要看好汽车产业,任何时间都不晚。